于陕西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综合处
——2018年1月25日在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省2017年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计划草案提请会议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7年计划执行情况
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以来,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中省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省十三次党代会“五新”战略任务,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运行呈现稳定增长、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态势,年初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稳”的方面:一是经济保持平稳增长。2017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基本高于或达到年初预期目标,全年生产总值达到2.19万亿元,增长8%,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4.6%、8.2%和11.8%。二是重大项目支撑有力。出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相继与阿里巴巴、华侨城、华润等签订战略投资合作协议,三星芯片二期、中兴智能终端二期、冠捷电视整机等重大项目落地。宝兰、西成高铁开通运营,坪坎至汉中等2条高速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279公里,西安至法门寺等4条城际铁路开工。600个省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5194.7亿元,全年新开工项目达到140个。三是农业稳定增长。抓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粮食总产达到1216.2万吨,支持粮果牧蔬提质增效,新建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15个,推动36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四是就业物价基本稳定。新增省级创业孵化基地30家、省级返乡创业园区10个,城镇新增就业45.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8%。物价总水平温和可控,CPI稳定在1.6%。五是金融财政运行平稳。地方财政收支分别增长11.9%、10.1%,全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超过5900亿元,增长68.6%。
“优”的方面: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完成96万吨煤炭去产能任务,打击取缔“地条钢”企业18家、窝点33个。房地产库存规模同比下降17.4%。推动西安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全国率先开展投贷联动试点,国有企业杠杆率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全年降低企业成本300亿元。民营经济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开放型经济等补短板力度不断加大。二是实体经济不断壮大。贯彻工业稳增长促投资21条政策,召开集成电路、汽车、现代化工等重点产业专题推进会,稳步推进延长富县煤油气综合利用等重大项目,建成榆横-潍坊特高压输电工程,比亚迪纯电动大巴投产运营,陕汽中轻卡、西安吉利、开沃物流车等开工建设,汽车产量达到61.6万辆,增长46.4%,CEC·咸阳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点亮投产。规上工业利润增长59.8%,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9%。西咸新区纳入国家“十三五”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动京东和海航两个千亿级物流总部项目建设,新增19个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积极推进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支持西安碑林文化街区、延安宝塔山、黄帝陵文化公园建设,接待境内外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6.4%、26.2%,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7%。三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动西咸一体化发展和西咸新区代管托管,编制完成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支持榆林追赶超越加快发展,实施延安综合能源基地发展规划。支持陕南重大循环产业项目、园区基础设施和特色小镇建设。设立省级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及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制定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沿黄生态城镇带建设规划,神木撤县设市,鄠邑、南郑撤县设区,35个重点示范镇和31个文化旅游名镇完成投资139.07亿元。落实苏陕扶贫协作资金6.5亿元支持559个项目建设,推动实现56个贫困县区结对全覆盖,积极推进京陕、津陕合作,实施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四是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会议精神,推进全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获批国家第二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试点省份,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实施工商登记“54证合一”和全程电子化改革。继续推动国资国企、国有林场、盐业、电力、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改革。全省县域营商环境监测评价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盘龙药业成功上市,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31家。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城市管理职能转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
“好”的方面:一是创新发展步伐加快。加快创新型省份试点、西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试验,发起成立高新区发展联盟,西安列入首批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组建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获批。成立省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西安航空基地等获批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建成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1家、省级51家。新增省级众创空间110家、孵化器60家、瞪羚企业32家,获国家科技奖36项,技术合同交易额达921.55亿元。二是全面开放格局进一步显现。自贸区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165项试点任务全面启动,正式上线运行全国标准版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新增注册企业9347户,注册资本3099.8亿元。开通运营西安至芝加哥等3条货运航线、西安至华沙等5条中欧班列。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4186万人次。中哈、中俄、中韩等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开展“长三角”、陕粤港澳经济合作活动周等重大招商活动,第二届丝博会、第四届国际丝路艺术节等活动相继成功举办,陕西“一带一路”官网正式运行。三是坚决打赢三场攻坚战。落实加快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意见,350多个贫困村开展“三变”改革试点,新建扶贫产业园1136个,完成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15.11万户,20.3万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组织实施整顿市场秩序“1+6”行动计划,推动西安地铁三号线问题电缆整改。铁腕推进治污降霾,关中地区完成散煤削减845万吨,完成煤电超低排放改造578万千瓦,万元GDP能耗下降4%以上,全省平均优良天数同比增加8.8天。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区联合督查,秦岭国家植物园、昆明池七夕公园建成开园,大熊猫、桥山国家公园筹建工作进展顺利,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四是民生保障不断加强。扎实推进榆林、安康等地灾后恢复重建。社会领域221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沿黄公路全线贯通,101个医联体覆盖90%县级医院和50%镇卫生院,启动100个社区“互联网+养老”服务试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和1万元。西安交通大学等8所高校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32个重大文化项目完成投资150亿元,全面推进十四运场馆建设。
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需持续加力,工业投资、民间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速较低,产业配套率偏低,支撑能力强的大项目偏少,新旧动能转换尚需时日;防范风险、脱贫攻坚、污染防治需统筹推进,我省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省属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治污降霾、燃煤削减、生态修复等压力较大;营商环境建设仍需加大工作力度,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依然存在,提升效能革命、打通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问题亟待破解;居民增收难度较大,受煤炭去产能职工安置、农产品价格走低等因素影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年度目标任务;落实新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方式相对滞后,按照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三大变革”、实现四个协同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要追求规模速度,更要注重质量效益。
二、2018年主要指标预期
综合研判2018年发展形势,从国际看,美国减税对资本流动和企业投资造成一定影响,一些国家大选以及局部战争与冲突给经济发展带来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但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在内的能源类大宗商品价格继续攀升,全球经济复苏回升力度继续加强,IMF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3.7%。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表现为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十三五”前两年保持中高速增长为未来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回旋余地和战略空间,十九大后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战略日益凸显,经济运行将进一步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从省内看,2018年我省发展面临的宏观政策环境可能有所趋紧,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增长乏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动能仍需发展壮大,总体来看,我省经济稳定增长、态势良好,“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激发了干部群众的精气神,为全省追赶超越奠定了良好基础。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追赶超越要求,结合“五新”战略任务和“十三五”规划目标,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的工作部署,建议2018年全省经济增速预期目标为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CPI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5%和9%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2%左右,研发投入占比达到2.4%,单位GDP能耗下降2.8%。
三、2018年重点工作举措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经济工作要适应新时代、聚焦新目标、落实新部署、聚力新任务,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省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盯追赶超越目标,践行“五个扎实”要求,全面落实“五新”战略任务,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创新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推进军民融合、省部融合、央地融合,深化“放管服”改革、国资国企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拟重点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1.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抓首要、大学习、促发展,自觉落实“六个下功夫”的要求,把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用追赶超越统揽全省各项工作,紧扣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决策部署开展调查研究,在深入学习调研中找准贯彻落实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与时俱进充实和完善追赶超越的思路举措,切实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快完善综合考评体系,进一步细化分解任务,强化责任担当,敢于奔着问题去、勇于迎着困难上,以更加坚定的态度、更加昂扬的斗志,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张蓝图干到底,以钉钉子精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使十九大精神体现在全省工作的方方面面,奋力谱写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发展新篇章。
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推进能源化工高端化,深入实施“三个转化”战略,加快建设延安至西柏坡、陕北至武汉等西电东送配套电源、延安热电、靖边榆能化填平补齐等项目建设,推进新能源国家示范、煤改气(电)、地热能利用等项目建设,构建清洁高效能源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研究制定2018年工业稳增长21条,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抓好电力装备、机床工具、重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20条产业链协作配套,制定出台加快汽车产业发展形成300万辆规模实施意见,2018年实现汽车产销70万辆。组织实施集成电路等十大创新发展工程,以西安、延安为两核,积极创建陕西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制定服务业发展十大工程行动计划,大力发展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做大长安货航等本地航空公司,推动京东智慧物流系列项目落地,加快西咸新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启动实施碑林等中华文明标识建设,加快建设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在中高端消费、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等培育新增长点。二是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安排600个省级重点项目,年度投资5000亿元左右。抓好200个以上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力度,依托三星芯片二期、比亚迪智能终端、奕斯伟硅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西安至延安高铁、延安至榆林高铁、西安地铁5号线、西安咸阳机场三期、东庄水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开展IPv6规模部署和5G规模组网,建设“百兆乡村”示范网络。三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抓住国家降低部分商品进口关税的机遇,实施高品质消费供给行动,加快品牌建设和优化整合,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奥特莱斯等新型商贸业态,提高高端消费品供给,培育健康养老、休闲旅游、文教体育等新兴消费,推动供需动态平衡。四是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完成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年度工作任务,力争建成矿井先进产能规模4550万吨。大力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发行土地储备和收费公路专项债券,加快完善覆盖全省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向社会薄弱环节。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打好清费治乱减负组合拳,增加直接交易电量,努力降低企业成本。五是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选择部分城市进行住房租赁市场试点,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公租房建设分配入住,确保2018年底90%的公租房完成分配入住,完善共有产权住房制度体系,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实施棚改20.2万套。
3.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一是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服务,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抓好国家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财务公司。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和转型两大工程,实施民间投资追赶超越发展行动计划。全面深化电力、国有林场、盐业、金融、商事等重点领域改革。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系统推进西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持续抓好“陕九条”政策落地,积极构建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和“一带一路”科技创新高地,探索高新区“托管”和“飞地”机制。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企业“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催生一批民营科技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创新“一院一所”模式复制推广工作,试点设立联盟“专利池”,积极推进西咸新区等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各地建立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体系,促进产业需求与科技成果无缝对接。培育壮大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机器人、无人机等产业,加快推动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等建设。三是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认真落实省“十三五”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规划,加大改革力度,建设共享平台,加强产业融合,推进平战结合,全力打造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示范区,构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四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在境外重点地区设立招商机构和委托代理机构,加大世界500强、金融机构、总部经济、先进制造等企业或项目引进力度,按照国家部署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试点,严格保护各类产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推动市场秩序整顿工作,建立有效的信用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
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展乡村振兴规划前期工作,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加强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建设,着力培育苹果、猕猴桃等高端农产品品牌。贯彻落实千亿级奶山羊全产业链规划,扩大和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落实财政扶持、税费减免、设施用地、电价优惠等政策,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创新金融服务,推动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向市县延伸,深入实施农业大灾保险试点。二是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贯彻落实中央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细化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切实推进“三变”改革。抓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建立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稳步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范围,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流转等多种经营方式,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三是加强农村基础工作。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用先进文化重塑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文明乡村,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培养,推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全面发展,创新农村社会治理。
5.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促进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持续、陕南绿色循环发展,以大西安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全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配套互补、市场要素自由流动,促进三大区域相互融合、联动发展。抓好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实施工作,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支持延安综合能源基地规划实施,培育陕北现代能源化工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二是狠抓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开展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建好20个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县,再建设一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加快县域工业集中区和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开展县级产业园区托管,高标准建设50个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持续推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工程,加快推进政务性融资担保业务县域全覆盖。认真做好县域营商环境监测评价,用好省级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专项资金、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制定出台县域城镇建设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县城扩容提质、镇级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和特色小(城)镇建设,重点培育符合条件的县城发展为市域副中心城市。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加快落实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意见,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和转型两大工程,实施民间投资追赶超越发展行动计划,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领域,取消股比、经营范围、资本实力等限制条件。三是大力推进区域协作。进一步拓展苏陕扶贫协作的广度和深度,采取多种方式跨区域共建产业合作园区。深化京陕、津陕战略合作,全力推进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稳步推进呼包鄂榆城市群、黄河金三角等重大区域合作战略。推动关中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在产业经济、农业农村、生态保护、扶贫开发方面协作。
6.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一是推动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加快发展。制定促进“三大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发挥陕西全国内陆几何中心区位优势,以“米”字型高铁、枢纽机场、关中城际铁路等为支撑,围绕空港、路港布局内联外扩的综合交通网络,打造国际知名门户品牌,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我省汇聚集散。二是加快“一带一路”建设。继续推进“一带一路”五大中心建设,推动创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申设工作,积极组织企业参加首届中国进口商品博览会,加强外贸出口基地和品牌建设,狠抓跨境电商发展,研究设立省级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基金,加快推进中俄丝路创新园、中哈人民苹果友谊园等建设,争取再有1-2个境外经贸合作园区进入国家盘子。三是建设高水平自贸区。坚持以证照分离改革等制度创新为核心,促进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切实抓好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制定支持自贸区投资体制改革和风险防控方案,全面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为国家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陕西经验。
7.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一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深度贫困县(村)为重点,深入实施脱贫攻坚重大工程,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确保实现20个贫困县摘帽、3248个贫困村退出、99.7万贫困人口脱贫。二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抓好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工作,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协调机制和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处理机制,遏制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加快21个社会领域基础设施专项建设,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出台健康陕西2030规划纲要,突出抓好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推动十四运场馆加快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8.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推进绿色发展。加快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开展绿色供应链创建工作,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绿色能源、节能环保产业,推广节能、低碳、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新模式。二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做好单位GDP能耗、能源消费总量指标控制,继续实施高风险污染物削减行动计划,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治理力度,尤其要铁腕治霾,持续推进“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强化关中地区联防联控,加快煤电超低排放改造,落实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秦岭生态保护长效机制。三是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继续推进关中水系构建和黄河西岸生态整治,进一步加强渭河、汉江、丹江、延河等重点江河治理,加快昆明池、渼陂湖、卤阳湖等湖泊恢复,保护建设百万亩湿地。四是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体制机制。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加快环境监测监察执法体制改革,强化环保督查,积极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启动秦岭、黄河、桥山国家公园前期工作,加快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